54.jpg

坊間流傳的「睡8小時最理想」的說法是錯的,只有年紀十五歲、國中以下的學童,才睡得到那麼久。

一個人是否還需要睡眠,某種程度可透過腦波的測定得知。成人平均值約7小時左右,七十歲平均值低於6小時。目前仍在工作的人,可能較無法確保必要的睡眠時間,比較容易睡眠不足。老人家相對來說比較有時間睡覺,但睡眠需求沒有以前大,假如對於目前坊間流傳的「8小時神話」深信不疑,就會陷入「怎麼一直睡不著」的煩惱當中。

三島部長特別強調老人家的部分:「前面提過,一旦來到近七十歲,一般來說實際睡眠時間只有6小時左右。但日本六十五歲民眾平均會在床上躺9小時,這等於是有3小時躺在那裡卻睡不著。就算暫時睡著,起來上廁所後可能又會好一陣子睡不著,等到這種狀況一再發生,就會開始煩惱自己睡不著。這種狀況下,當然失眠會愈來愈嚴重。」

明明不需要那麼多睡眠,卻長時間躺在床上,導致失眠惡化。

這又是怎麼回事呢?

原來我的理解是「睡不著所以失眠」,但從以上說明看好像是我們的認知錯誤。不過,聽到這裡,我也覺得這部分似乎是極為關鍵的重點。

 

「害怕失眠」反而更容易失眠

 

果然,老人家的例子還是比較好懂。

「一旦上了年紀,姑且不管白天如何,就會在意就寢時得花好些時間才能睡著,或是半夜起來上廁所幾次。但就算半夜上廁所五、六次,只要白天生活沒受影響,就不必擔心。當然,夜裡出現失眠症狀不是一件好事。有報告指出,這可能會導致高血壓等生活習慣病惡化,也會提高未來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儘管如此,明明白天身體狀況還不錯,卻開始計算花多久時間才睡著或是夜裡上廁所的次數,像這樣自己給自己扣分,等於是陷入了扣分法的思維當中,並不好。」

有睡眠煩惱的人,一有些小事就會很在意。光是想到晚上不知能否成眠,就心情忐忑得睡不著覺。像我就是,一想到明天(其實是當天)上午非得爬起來不可,就很緊張,反倒因而睡不著了。所以我很能體會那種心情。說真的這種事還是別去在意為宜,但我們偏偏就是會在意,也讓狀況往壞的方面演變。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。

「就算目前的睡眠狀況對身心沒造成多大損害,一旦開始計算醒來幾次,或是上了幾次廁所,就會變成滿腦子只管數字。這正是一種失眠症。假如不把這當一回事、一整天又都活力十足,就算夜裡會醒來幾次,也根本算不上失眠症。」

當然,失眠症也會和其他疾病連帶產生,這裡探討的是最單純的「純粹失眠」的狀態,也稱「原發性失眠」。所謂「原發性」,是醫學上常用的說法,意思是失眠並非因為任何疾病或原因而間接誘發,失眠本身就是第一症狀。

總之,當一個人知道造成他失眠的問題,不在於「睡眠中途醒了好幾次」、「睡了幾小時」之類的事,而是由於他過度在意自己的睡眠狀態時,都會感到很不可思議,就好像聽到了什麼語意矛盾的話一樣。但不管這些話聽起來是否矛盾,一旦「害怕失眠」的惡性循環開始運轉,我們就會受困其中無法自拔。

 

本段落取自:《你睡對覺了嗎?:睡不對疾病纏身,睡不好憂鬱上身。日本睡眠專家的12個處方籤╳8個新知,破解睡眠迷思,不再失眠、憂鬱,身心腦都健康有活力》

作者: 三島和夫、川端裕人/譯者: 江裕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詩蘭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