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old-woman-1077121_1280.jpg

所謂高品質的睡眠,就是要讓自覺性的睡意與客觀性的睡眠循環能達到一致的狀態。

如果身體睡著了,但自己卻感覺沒睡著的話,這時該怎麼辦呢?「是否睡好」的自我感覺,其實和客觀的指標並不同。在透過多項睡眠生理檢查(polysomnography)針對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腦波進行的檢測中,發現患者的呼吸會在大聲打呼之後停止,而同一時間,患者也從睡眠狀態中清醒過來。但是不少患者並沒有發現自己曾經醒來過,而自認為自己一覺到天亮。

相反的,有許多自認為睡不著的患者,事實上卻是一覺到天亮。許多患者表示,自己晚上十一點就上床睡覺,但到了凌晨兩、三點卻仍無睡意,甚至堅稱自己一整晚都盯著鬧鐘看。不過在詢問過這些患者的另一半後,卻意外發現患者其實一整晚都處於睡眠狀態之中。且在為這些患者測量腦波之後,也確定患者從上床後就熟睡至天亮為止。

其實這種「非失眠的失眠」病例,在中高齡主婦之間,正不斷增加當中。之所以有愈來愈多的中高齡主婦發生這種問題,很有可能是因為生活上的壓力變小,日子變得愈來愈單調所致。

這些主婦由於小孩長大,有了自己的生活圈之後,負責的家務變少了。白天外出的機會也隨之變少,但是她們的生活圈並沒有適時擴大,溝通對象還是只有自己的家人而已。如此一來,這類主婦們就變得只專注於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而難以適度轉移自己的生活焦點,家庭主婦們應該避免對生活細節過於鑽牛角尖,在平日的白天,應該多多外出,與外界接觸,例如和朋友相約用餐,或是找個兼差的工作。只要避免長時間窩在家裡,增加白天的活動量,便能產生適度的疲勞感,腦部也會較容易進入休息狀態。

「自以為失眠,事實上卻沒有失眠」的症狀,在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「精神生理性失眠」。當一個人過度害怕自己睡不著時,就會一整天不斷思考自己會睡不著的問題,如此一來日常生活就會出現問題。此類患者到了晚上,即使真的睡著。卻會因為大腦的記憶錯亂,讓他以為自己看著鬧鐘,一整晚沒睡。

對這一類患者來說,最重要的是緩和焦慮感。如果醫師或是週遭的人能夠有耐與患者溝通,告訴患者:「這並不是疾病,你其實睡得很好,請放小,像平時一樣生活。」如此一來,患者就能慢慢産生自己有「確實入睡」的感覺對於我這樣的醫師而言,分辨患者是否罹患精神生理性失眠,其實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。

 

基本上,睡眠障礙並不需要透過藥物進行治療。如果只是輕易就開藥治療,卻未能協助患者消除對失眠的恐懼感,會讓患者心理障礙變得愈發嚴重,甚至變得容易依賴藥物,認為自己「不吃藥就會睡不著」,因此在治療上必須特別小心。

當你覺得自己睡不著時,請先詢問另一半,確認自己是否真的沒睡著,即便偶爾真的有睡不著的情況發生,其實也不必太過在意,這時不妨找些能夠轉移注意力的事情做,不要一直在「睡不著」的問題上鑽牛角尖,才是有效改善睡眠問題的良策。

 

本文取自《睡得好人不老》作者:古賀良彥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詩蘭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